空气悬挂的高级玩法
如今汽车空气悬挂可谓是越来越普及,许多豪华车型纷纷换装这种听起来就“高大上”的悬挂。然而,当我们查阅资料,会发现早在1922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Messier品牌竟已推出了第一款空气悬挂的车型。从此,工程师们、跳跳车玩家们、公交车司机、跟小车抢车位的拖头司机们也开始意识到空气悬挂的妙处了。
时间一晃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汽车文化的高度繁荣,受到墨西哥文化熏陶的玩车青年们开始捣鼓起了本该被用来避震的空气弹簧,并把它们连接上高功率气泵,改造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Low Rider”汽车街舞风。被压缩后的空气被车主通过开关快速地传到对应车轮的空气柱塞上,最多能把汽车“弹”飞起来一米多高,再通过控制几个车轮的动作,以达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除了在小车上的舒适性、以及“魔改”之后的可观赏性,空气悬挂最初在客车上的应用已年代久远,未能找到资料。但其初段灵敏、后段支撑力迅速增强的特质,十分适合大巴、城市公共客车使用。它能够能提供的支撑性、可靠性、以及通过中央充放气系统所实现的“侧跪”功能,无一不是高端客车所需的特质。
不仅如此,空气悬挂那细腻而“温柔”的动作能令车轮始终紧贴路面,在提升了轮胎抓地能力的同时人和货物的“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也间接减少了对道路的压力冲击,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今,欧美的商用车序列绝大多已标配空气悬架,而国内空气悬架所占商用车市场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
带空气悬架的后抬升桥设计目的本是为了轻载时升起,减少摩擦从而达成省油的目的。然而,却被“脑洞大开”的拖头司机直接拿来跟小车抢车位了:只需操纵提升气囊充气,便可提升第三桥,6X2拖头轻松停进小车车位,何不快哉?
经过这么多年来“相爱相杀”的发展,诸如承载式车身、独立悬挂以及空气悬挂的相继应用,乘用车变得越来越舒适、豪华,商用车也变得越来越安全、经济。见微知著,哪怕是底盘的小方面,依旧可以看出人类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下期,小编将会给大家科普下崇尚大马力的美国人对前驱车“网站入侵”的心路历程,而类似这篇文章的跨界对比,也会在将来继续奉上,敬请期待。